最近瘋狂的啃書,而且本本像磚頭,全部都是翻譯小說,沒有台灣製作,一開始很難適應每個譯者的翻譯方式,所以讀得超慢,總是要熬過前幾章才會進入故事,當然國外作者的講故事的風格也有關係,而且書中角色的譯名也讓我大傷腦筋,有時名字太多,實在太難熟記。

讀得快,忘得也快,還是來寫篇心得記錄吧!以下嚴重爆雷,包括《我的孤兒寶貝》、《事發的19分鐘》、《再見寶貝,再見》、《姐姐的守護者》、《分手信》,慎入!

《姐姐的守護者》是在探討器官捐贈與基因的複製,故事的主角安娜是一位為了拯救親姐姐凱特而出生(或者該說製造?)出來的孩子,凱特在兩歲時因為白血病, 開始了與病魔抗戰的日子,她唯一的手足,有部電影《The Island,絕地再生》跟漫畫《輝夜姬》也探討過相關的問題,而《姐》書中加入更具衝擊性的話題 ─ 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,安娜與凱特之間有著濃厚的姐妹情感,在安娜的內心深處,甚至不願看著凱特死去,這個家庭中的每個人都不希望凱特死去,但心底深處卻又 等待著她的死去。只是每個人都不去說,也不敢說,怕萬一成真,自己沒有辦法去承受結果,都還未準備好面對死亡這個課題。

安娜打從一出生就開始她的捐贈生涯,所有家庭成員的生活都以凱特為中心,我相信每個人心裡都很痛苦,不論是她的父母、兄妹,對於這種他們無能為力的狀況,面對生死,我們真的是無能為力。

記得有一回我去跟一個在加護病房中的檢查,病患是一個很年輕的女性,她的腹腔上有好多引流管,聽說,她有一個孩子,很小很小的孩子,那時我問了一個懷孕的 同事:如果是妳,你會選擇活下去?(拖著一身的病)還是乾乾脆脆的離開,可能留下點錢給孩子?我同事選了離開,因為我們都知道,活下去不 只需要心理上的力量,現實上的有很多問題是需要去克服的,現在的人大部份都有保險,全民健保也保障我們就醫的權益,可依舊還是有無法照料到的部分。

人說久病無孝子,有時不是不愛了,只是累了,對於最親愛的人病痛,無能為力,卻又害怕失去。讓病魔折磨的人,不只是病患本身,家屬的壓力更大。在生病的人 可以展現出任性、沮喪,照顧他的人卻不行。我同事說,她不想拖累孩子,如果一直病下去,孩子沒有美好的童年,她先生也會因為要照顧她,無法好好照顧孩子, 那孩子就跟失去雙親一樣,那她寧願選擇離開。

有人會持相反意見,有些家屬願用維生設備去延續病患的生命,我不是很明白為什麼,另一個同事說,因為至少可以天天去見一個沒有回應的人,告訴自己這個人還活著,而不是成為一塊一年只會看幾次的墓碑,那種感覺差很多。

死亡真的是人生的一個大課題,只是絕大部份人都是遇到了才開始修這門課程。

《姐》書中的說故事方式我很喜歡,作者透過各個角色的角度去看這個事件,讓讀者明白每一個角色的想法。唯一,就是沒用凱特的角度(書中最後那一章不算,那時安娜已經在她的體內)。文中她的媽媽莎拉在強烈的母性光輝下,一直不願讓凱特死去,所以她選擇了再生一個有完美基因的孩子來救她,其實,也是救贖自己。

莎拉一直提及到自己也很愛安娜,對兩個女兒的愛沒有不同,在我看來,她當然是愛安娜,卻沒有凱特的生命來得重要,她也沒去問過凱特,是不是已經厭倦了這些 治療,治療的過程都是很痛苦的,得去忍受發病時的痛苦,治療時的難捱也不在話下,說不定死,會比痛苦的活著來得好,畢竟,她已經賺到了十幾年的光陰(兩歲時發病)

當安娜對自己的父母提出抗告時,明知安娜有話要說,但莎拉卻沒用心去聽。我能明白在病危時,即便是微乎其微的機會都要去嚐試,就算成功的機會很低,那時凱 特的身體已經很糟糕了,也極有可能在腎臟移植的手術中喪命。就算成功了,下一個敗壞的器官可能又把她折騰的死去活來,她這一輩子,跟本不可能像正常人一般 的活。

我曾想過這樣的問題,要是做了手術,可能會活,也可能死掉,那到底要怎麼決定呢?說不定不做手術還可以有些日子好好說再見,做了手術,卻連在手術房內說再見的機會都沒有。手術的風險不是沒有,也許很少,但也許就是不幸(也可以說是幸運,幸運是那萬分之一的機率),如果你是那個為別人做決定的人,你的答案是什麼?(如果病患還清醒,當然是問病患本人最準,尊重他的決定,這點無庸置疑。)

我的答案是:問神。基於我的宗教信仰,我會選擇這一項,因為不論結果如何,我們可以說這就是天意,就是上天安排應該如此(好像把罪過怪在神身上?不,我沒這個意思,只是心靈比較容易 heal)尤其在那種需要由家庭成員一同討論決議的情況之下,要是有人決定了A選擇,但結果卻不如意。其他人是不是怪罪他做了這樣的選擇?或是他自己陷在那錯誤的決定害死了自己親愛的人的無限迴圈?把所有的罪過都攬在自己身上,要多久才能走出傷痛?

故事的最後安娜因為車禍而腦死,腎臟理所當然的捐給了凱特,其他能用的器官也給了需要的人。就好像她出生到這個世界上的天命,她是為凱特而來到這個世界的。安娜用她的生命成全了凱特,而莎拉也在失去安娜之後,才開始深覺她的重要,期待的安娜的歸來。(早知如此,為什麼不即時把握呢?)

我一直覺得,如果莎拉能夠放手,說不定傑西(她的兒子)能有好的童年,再生一個妹妹,也許不是安娜,但那可以說成是凱特的轉生,每一個人都可以不用這麼痛苦。在一開始那幾年,可能會困在凱特過世的悲傷中,時間會治癒傷口。種什麼因,就有什麼果。所以才造就這本書。

我忽然想起《機械公敵》,在威爾史密斯跟小女孩掉入水底時,機器人判別,他活下來的機率比較高,所以選擇救他,而放棄小女孩,但在家長的觀點看,就算是萬分之一的機會,都是機會。用這種方式去算很沒人性,所以完全不適用。

在《分手信》中,約翰選擇賣掉爸爸所留下來的錢幣,換成金錢默默的幫助莎文娜,讓提姆有機會接受新的療法,退出三個人之間的情感糾纏,他在賭,因為並不知 道提姆是不是能在新療法中得到良好的效果,也許他會死,但故事的最後,約翰的供獻成功的幫助他們。其實約翰可以不必這麼做,他等提姆過世,莎文娜會回到他 身邊,就像提姆對他的交代,因為提姆知道,約翰是深愛她的。所以他了解,愛一個人,是希望他能夠過得快樂無虞。

(未完待續.....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盈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